微信公众账号2012年8月17号正式上线,由于其能够让传统企业和个人快速低成本的进入到移动互联网,大量的企业和个人蜂拥而入,为微信公众平台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商业价值。与此同时其“连接世界新闻,推送最新要闻,提供每日资讯”的属性被媒体所看重,一时间各路媒体公众帐号层出不穷,其营销价值也被高度关注,但在微信自身商业化模式都尚未成型的当下,公众账号的营销是否来的正是时候?内容是否比营销重要?带着诸多疑问,笔者有幸参加了4月23日腾讯官方组织的把脉沙龙微信专场。
首先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作为平台提供方,微信对于自身及媒体公众账号的运作态度谨之又慎,这关乎微信一直坚持的产品理念:即保证用户体验和利益不受损为前提。在生态体系尚未形成完整闭环的情况下,任何稍显冒失的作为都可能招致平台链条受损,危及未来的发展空间。
重内容,弃营销
目前,外界舆论对微信公众平台的期望值过高,且对媒体属性和传统营销的概念有所混淆,使得营销在短时间内在媒体公众账号中泛滥。而对于用户及乃至整个微信平台来说,过早或过多的营销并不受欢迎。“媒体运作公众平台应该注重内容,将优质的内容运营作为重点,而不是的营销。”
资深媒体人罗振宇认为,广告在未来一定是一种趋于消亡的盈利模式,在微信这个传播受众关系尤其不可强制的平台下更是如此。而微信也根本不是营销工具。“所有打‘微信是营销工具’旗号的朋友,要么他就是想干点别的,要么就是真的没想明白。”
这一点在传统的电视媒体上也得到了验证,央视新闻在芦山地震时做了寻亲的一些节目,把二维码放到了电视的屏幕上,据说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用户涨了有10万,大家当时太关注这样的重大灾难了,这是订阅数飞涨的原因。这个例子其实说明一个道理,媒体的公众帐号想吸引更多的用户关注,靠的是具有真正价值的新闻内容,并不是其他的东西。当然,你可以说央视本身就是做新闻的,它不做这个做什么,但恰恰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很多人还是想不清楚,即在本职工作没做好的时候,就做流量变现的美梦。
微信公众平台的价值
精准投放,用户回复质量高。微信上的关系是一对一的,用户数据和信息可以相对完整并精确的被收集到,这利于账号了解用户属性与需求,做到内容与信息的准确投放。由于是一对一的专属感,个人反馈的信息也更容易被重视,这无形之中也利于形成用户认真与真诚的交流态度。央视新闻表示做两会话题的时候,通过微信向大家征集一些评论,我们觉得微信网友的评论质量是非常高的,比微博网友的评论要高。
高转化率。微信用户是人际关系的强关系在这里面,熟人圈为主的关系,通过这种熟人圈,虽然说传播力不会像微博这么强大,但是它的沟通、传递消息会更加地有信任感、更加亲密。可以说微博是广撒网,效果未知;微信是瞄准目标、伺机而动,效果保靠。
互动效果佳。作为互联网新媒体,新锐科技博客爱范儿已经在将微信公众账号作为新的传播阵地。在他们看来,微信是绝对意义上的平台级创新:在微信上,媒体可以充分挖掘用户系统潜能,与用户展开观点激荡,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爱范儿发起的一场用户交流中,创造了6000多条回复的记录,这在传统媒体展示平台上几乎很难做到。
基于公众平台的报道新模式。央视独创性地利用微信公众账号推出视频直播功能,用户可24小时实时不间断在微信平台收看央视直播报道。未来央视还将尝试直播互动、网友的爆料发布、海量采访等多种功能,追求新闻的移动追踪报道新模式。
自媒体小而美
对于自媒体来说,微信也成为打造意见领袖与品牌的最便捷路径。罗振宇运营的自媒体账号凭借优质内容和观点,目前已经吸引了超过10万的用户关注。在他看来,因此自媒体没有盈利模式可言,一定要自守其小,小是其本质,小而美是趋势。
罗振宇还表示“如果现在微信真的放开,每天你爱多少条就多少条,我相信这是对整个平台体验的毁灭性打击。”为此,他特别表达了对微信团队的敬意。其实这个问题不是一天推送几条的问题,其根本是要求内容的宁缺勿滥。
微信“教父”张小龙说:你如何使用微信,决定了微信对于它而言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的确,不论作为操刀手的自媒体运营者,还是行业内观察人士,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相似或不一样的微信,这些观点和预见还会继续讨论下去。但不论对于行业内任何一方,乃至用户,有一点是共同的,就像段永朝老师在活动中所说的:“微信不要走到传统媒体的老路上去,微信不要真正成为一个具有浓烈的传统媒体属性,板着脸孔试图教化别人,教育别人,它似乎成为这样一个管道,它似乎能够直达到任何一个人的手机终端,当然我也不希望它被商业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