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自远方来。10月22日晚,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迎来蔡志忠、叶辛、海岩、李克明、吴为山、章绍同、项阳、霍廷霄、黄丹、卢小旭、慕容湮儿等来自文学与艺术领域的前辈与新锐。大师新锐云集,此番是为参与“名家风范 大成之道——腾讯互娱艺术高峰论坛”,这一高峰论坛是由腾讯互动娱乐(以下简称“腾讯互娱”)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本次艺术高峰论坛分为文学、音乐、美术三大篇章,主题为《遥望50年——中国文学的未来猜想》文学篇率先开启论道之旅,幕天席地下,诸位大师与新锐共同探讨了互联网时代的文学生存话题。
此行途中,著名作家叶辛在火车上忽然想起了一句话歇后语:孔夫子搬家——尽是书。“但那时的书其实指的是竹简。(所以)那个年代所谓的几车的“书”其实就相当于今天薄薄的一本。”无独有偶,65岁的漫画家蔡志忠则在抵达孔子故里的当天下午刚刚下载完了几百万字的电子书——《格林童话》和《一千零一夜》。
是的,正如当年纸张取代竹简,将纸质图书捧上神坛的时代似乎也已经一去不复返,在数字介质如影随形无处不在的当下,互联网时代的文学所面临的困境与机遇分别是什么?阅读媒介对内容的影响究竟体现在什么方面?互联网企业在数字阅读时代又应承担怎样的责任和使命?
各位嘉宾畅所欲言,对上述问题展开了观点迥异地激烈探讨。
图一:大师文学论道(从左至右依次为:主持人马东、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仁珪、作家海岩、漫画家蔡志忠、作家叶辛、中华儒道研究协会理事长李克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主任黄丹、网络作家慕容湮儿)
纸笔与键盘的碰撞
作家海岩至今保留着用纸笔写书的习惯,而以《倾世皇妃》等网络小说走红的网络作家慕容湮儿则每天在电脑键盘上敲打小说数千字。海岩承认:“本来以为自己写得多,我曾经有十年每年出版一百万字,但还是没想到网络作者每年都写上千万字。”
不仅仅是写作方式,纸书与电子书的争论也由来已久。纸书作为数千年来知识的传承载体,曾拥有着神圣的历史地位,正如严峰教授所说的那样:“它如此柔软脆弱:火可摧之,水可毁之,暴君可禁之,时光可遗弃之。但它又如此强大,生生不息,滔滔不绝,前仆后继,汇成文明巨流。”纸书坚守者认为,电子书就没有这种“脆弱而强大”的直观感受,它的内容可被轻易复制、传播和删除,留在手里的不过只是阅读器的实体。
“你干嘛代表纸呢?”出版人沈浩波在此次高峰论坛公布的腾讯互娱系列纪录片《艺术生存》预告片中质疑道。沈浩波的意思是,他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唯一重要的事情,至于从哪个渠道获得,其实并没有一个至高的标准。
换言之,无论是竹简也好书也好网络也好,其实都只是文学的一个媒介。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主任黄丹在腾讯互娱艺术高峰论坛上也认为,恰恰因为网络这个媒介,提供了大量的文学机会,“我们系有一个毕业大学生典型,就是写《失恋33天》的鲍鲸鲸,她就是在网络连载迅速获得了行内正常的合格编剧的地位。”
数字化阅读至少从两个方面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阅读的风貌,传播的途径被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大量不同类型的作品被生产和创作出来。网络的出现降低了写作的门槛。慕容湮儿就坦言:“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成为一个作家,但有了网络后,我发现,只需要注册一个帐号就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想写的东西。”
这是数字阅读的时代
无论是习惯用笔写作的前辈还是几乎从未用笔写作过的新锐,都承认数字阅读的时代已经势不可挡。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贾磊磊在腾讯互娱艺术高峰论坛上的致辞里就称,我们现在身处的时代被四块屏幕所主导,电影、电视、互联网和手机,“它们决定了我们对这个时代的认知与判断”。
图二: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贾磊磊致辞
58岁的莫言在还没有用钢笔码出诺奖时,曾放言他这辈子不可能用电脑写作,但后来,他意识到,如果想和社会群体持续地产生关系,就不得不接受现实。不久前,他加盟了腾讯文学大师顾问团,并将他获得诺奖后首部新书《盛典—诺奖之行》授权给了腾讯文学这个崭新的网络平台。
也许正如腾讯公司副总裁程武先生所说,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开创了民间自由讲学的先河,齐国官办学府“稷下学宫”自由讲学之风盛行。而如今的我们,正处于一个巨大的变革之中,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文学从创作生产到产业形态都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我们的思想得以更自由、更广泛地传播,我们书写的内容不再受到介质的束缚,数字时代的“百家争鸣”同样值得期待。
图三:腾讯公司副总裁程武致辞
50年后的文学?
“我可能50年之后就不写小说了,或许其实我自己也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互联网的影响会越来越大。”腾讯互娱艺术高峰论坛上最年轻的嘉宾慕容湮儿说。
既然互联网的时代已经无法逆转,那么与缅怀过去相比,遥望未来似乎是更好的姿态。 作家叶辛就表示了他的乐观:“文学的世界历来是缤纷多彩的,50年后的文学的世界,有互联网、甚至是比互联网更加先进的媒介介入文学的世界会更加地缤纷多彩。”
腾讯互娱也看到了这样精彩的未来世界。2012年年初,腾讯互娱“泛娱乐”战略发布。“泛娱乐”战略,指的是以授权IP(知识产权,IntelectualProperty)为轴心、以游戏运营和网络平台为基础而展开的的跨领域、多平台的商业拓展模式。
腾讯公司副总裁程武在艺术高峰论坛上引用了罗素的预言:“人类可能处在一个进化飞跃的边缘,数亿年才发生一次的跃进,可能会在进化的一瞬间产生,而导致这个跃进的变化,就在我们大家眼睛前后的心智里。”程武认为,“在当今这个巨大变革的漩涡里,要想看到清晰的未来,要想发现全新的价值,最重要的已经不仅仅是技术,而是罗素所说的心智。”
正所谓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随后的专访中,程武又提到了企业的社会意义:“一个企业的发展早期最重要的是生存,而当企业成为行业的领导者之一时,就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比如弘扬文化。”
大师领衔,倡导全民阅读重温经典
腾讯互娱在今年9月备受关注的腾讯文学战略发布会上提出了“全文学“战略。从商业模式上看,腾讯文学希望搭建的是一个覆盖全内容、全用户、全平台和全产业链的体系。因此,除了新兴的网络文学,腾讯的“全文学”战略也涵盖传统文学的数字化。
据主持人马东现场介绍,腾讯文学在畅销图书产品投入已达4亿元,用于购买传统文学版权。
此次腾讯互娱艺术高峰论坛上,腾讯文学—国学专题的发布成为引人注目的另一个环节。这一国学专题在由中国儒道研究协会的理事长李克明先生,和腾讯文学业务运营负责人张蓉先生的共同揭牌下,正式上线。这也是继腾讯文学战略发布会后,有关腾讯文学品牌的又一次发声。
图四:腾讯文学-国学专题发布,揭牌嘉宾:中国儒道研究协会的理事长李克明(右)和腾讯文学业务运营负责人张蓉(左)。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贾磊磊说,当今世界,每个国家在迈向未来生活的历史进程中,都面临着一个如何看待自己历史传统,如何开创自己未来空间的问题。
正如马东在当晚文学论道现场的总结陈词:“在座的诸位大师与新锐,他们当中没有人拒绝今天的网络,只是呼吁在网络时代我们如何更多地关照心灵。”
腾讯公司副总裁程武也选择以这样的方式结束发言:“像儒学的论著《中庸》里所说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让我们一同探索更加清晰而具有美好前景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