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在大街上看到Fitbit、Jawbone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发出艳羡的目光,智能手环在某个时期一度成为科技潮人的标配。如今,如果你还戴智能手环出门,恐怕就有点OUT了。
2014年的可穿戴设备市场不经意间发生了市场主导地位的更迭,往年热捧的智能手环增长放缓,未来甚至将面临倒退的趋势,而智能手表却迎来爆发,苹果、三星、索尼等知名品牌陆续推出自有品牌的产品,国内也有土曼T-Fire Metal等大小品牌发布的智能手表,一时间整个市场百花齐放。
据Gartner分析称,含健康手环,运动手表在内的全球健康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出货量将可能从2014年的7000万台缩水至6800万台,其中智能手环将下跌17%至1700万台,而智能手表则有望增长17%到2100万台的出货规模。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前两年闪耀可穿戴设备市场的明星陨落,又是什么原因使得智能手表逆袭井喷?笔者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智能手环先天的功能缺陷和智能手表的可延展性。
智能手环没有屏幕和互动属性的先天缺陷一直饱受诟病,单薄的手环仅能提供运动记录和基础的健康监测功能,对用户而言吸引力并不大,初期的火爆仅仅是凭概念透支用户的好奇心和新鲜感,现在面临的困境也是必然的。根据Gartner的调查数据,用户最希望实现的可穿戴设备功能的前五名分别是地图导航、拍照/录制视频、接收情景信息、搜索、网上购物,但显然智能手环都没法实现。
相比之下,可以实现屏幕交互的智能手表能做的事就多了。目前大部分的只能手包都能实现社交媒体、即时通讯、GPS导航、消息通知甚至通话等功能,更丰富的情景应用、LBS、移动支付等也已开始试水。
就算智能手环一直主推的运动记录和健康监测,智能手表也做得更出色。智能手环的运动记录功能普遍只能提供即时的运动数据作为参考,但对比参照如何、对身体健康有何提升等就需要依赖手机APP或PC端程序了。而智能手表除了能将运动记录、身体状况通过可视化的数据呈现,如土曼T-Fire Metal等领先产品更以专业的精确度呈现血糖、血压、心率等即时的身体状况并与过往数据库对比,用户可以更科学、更直观地了解自身健康,实现医疗级的健康管理。
归根结底,智能手环作为可穿戴设备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过渡产品,始终只能是手机的一个配件,功能也只能是手机APP的附属。大部分智能手环的先行者也做出不同决策应对:Nike解散硬件团队,将自身定位调整为健康APP平台;而Fitbit推出了自有品牌的智能手表;Jawbone则是转型为生活监测,定位为可穿戴设备的配件。
2015,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的地位更迭将会更明显,下一个消费电子增长爆发点,就在可预见的不久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