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频道

音乐社交从跟着榜单找歌到跟着人找歌

  两年前,当丁磊宣布要做一款把“音乐社交作为主打,开创独特的社会化发现与分享机制”的音乐APP的时候,大部分人头脑中尚未有一个清晰的形象。听歌就是听歌,如何与社交结合?

  两年后,用户在网易云音乐评论区里说自己“无评论不听歌”、“习惯听歌的时候拉到评论区看看”,还有人在网络上发问:“云音乐里有哪些精彩评论?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人?”这时候,我们看到了人们对音乐应用的诉求不仅仅是听歌。人们骨子里有思考、探索和寻求共鸣的天性:看完一部电影会发表、查找影评;听完一首歌、欣赏一个MV之后也往往喜欢说说自己的感悟和观点,或者听听别人的看法。对于乐迷来说还有重要的一点:“我需要不断补充、更新我的音乐库,我不要长时间重复听一样的;但我只听感兴趣的。”因此,音乐APP应该满足用户“随时寻找新的、好歌”的需求。

  早前音乐应用的推荐以榜单、专题等呈现,是整体流行趋势和专业音乐编辑在后台工作的成果。模式相对死板,分类相对固定,不一定能满足所有用户,因为众口难调。而寻找一点不一样的、有个性的也是乐迷的强需求。我们常常看到云音乐用户这样发表感慨“很纠结,又想让偶像红,但作为他最早的收听者,又不愿意让他的歌烂大街。”跟着榜单听歌显然不能满足这种个性上的需求,所以不少人追随音乐DJ找歌。如今,网易云音乐的社交功能把跟着DJ找歌放大化了,“跟着喜欢的用户找歌”,这些用户或者是云音乐里的“大V”,也或者只是背景相似、口味相同的普通人,但通过“人”能找到更对对路的好歌那就对了。

  网易云音乐通过引入“人”和“歌单”等典型方式,让用户可以人以群分,因人识歌,增加遇见合心音乐的可能性。这里的“识”围绕的核心是“歌单”——用户音乐品味的展示窗口,自建歌单、收藏歌单是用户展示自己的主要内容;其次是“歌”——用户的听音乐动态,更为细碎些。在“识”的关系的两端,一端是内容创造者,负责分享,创建歌单、收集歌曲、展示自我;一端是内容消费者,负责欣赏,不主动做什么,顶多也就是发表一点评论,转发一点动态,但内容消费者恰恰给内容创造者提供了动力,两者达到平衡推动更多优质内容的产生、实现了平台的活跃度。网易云音乐在“发现音乐”这方面为契合用户个性化的需求,还做到了一点,即对歌单分类极其详细,按语种、场景、风格、情感、主题等提供多种分类,更易于发现。

  从跟着榜单找歌,到跟着人找个是一个音乐应用发展的拐点。我们回头来看网易云音乐做的所有社交功能,以及私人FM、主播电台、各类推荐,从本质上是帮助用户解决“发现音乐”的问题,让用户从“跟榜单”和漫无目的的“查找”变成了随时能够“邂逅”好音乐的情景,这也是音乐应用的根本任务。

特别提醒: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