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普通人的工作日大约是由3个8小时构成,8小时睡眠,8小时工作,8小时生活。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不少人的工作和生活的时间也在渐渐模糊,有的人下班了还要通过手机来处理工作上的事情,同样的,有的人上班的时候也在刷朋友圈或是跟好友聊着跟工作不相干的事情。高配低价的智能机普及,让很多工作通过手机处理变得简单;无线网络的覆盖、速度提升、资费下降也让员工always on line。这两个趋势使得移动办公应用如雨后春笋般显现出来。
消费者的衣食住行似乎都已经被各类移动互联网应用占据,所以很多公司也将触角伸向了企业市场。从市值千亿美金级的巨头,到大学毕业不久的创业者都推出了不同形态的移动办公应用产品。但是我们却很难看到一家独大的局面,因为企业的诉求和个人的诉求相差太远,而移动办公应用要在二者之间达到平衡也是难上加难。
移动办公产品为什么难做?主要有三个难点:
难点一:对企业需求的理解。市值千亿美金级的公司,可能对个人消费者的七情六欲有着深刻的了解,可以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但是论了解企业,如果没有跟成千上万家的企业有过合作,则很难把握企业的需求。小型的创业团队如果想进军这个领域自然更是困难重重。
难点二:对工作三个维度的认知。通常一份工作有三个维度。一是岗位工作,就是我们普遍理解的行业工作。例如司机开车,会计算账,厨师做菜,设计师作图,程序员编程。不同的行业,岗位工作可以说差别巨大。二是通用工作,这类工作不像行业工作那样有很大差别,诸如收发邮件、电话会议、提批电子流、任务待办、项目管理、文件共享、考勤、客服等等。因为比较通用,所以绝大多数移动办公的应用都聚焦在这个维度。三是“范工作”,没找到很准确的术语表述,先自造一个词。范工作也是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维度。同事之间的交流、日常工作的分享、团队活动、公司文化建设等。如果一个公司没有范工作,前面两个维度的工作可能也要打折扣。
难点三:团队内部推行困难。一款移动办公应用通常不是用户各玩各的,需要一个团队内的成员大家一起用才能发挥最大价值,甚至还要跟公司已有的系统对接。作为一个普通员工,对于工作相关的应用,他很难去要求同事一起用,更别说去对接公司系统了。人性都是懒惰的,如果这个人不是你的上级,只是平级的同事来让你去下载、注册、登录、学习一款跟工作相关的应用,这很难让人产生兴趣,甚至反感。
市面上绝大部分的移动办公应用都是声称提高工作效率,或是让人们将工作生活分开不要在微信里聊工作之类的。言下之意其实是提供给用户一种聚焦工作、提高效率、随时随地的办公工具。正如前面所说,这里聚焦的工作一般都是“通用工作”。这样的定位通常是移动办公应用很初级的定位,也是较容易实现的。我们的团队做过调研,当前使用移动办公应用的用户70%以上都是在工作时间使用。数据表明,很多人不会想着所谓的随时随地工作,我上班就是上班,甚至因为反正是工作时间,效率不效率的可能也吸引不了他们。
淘宝改变了我们购物的方式,滴滴打车改变了我们打车的方式,陌陌改变了我们的交友方式,那么,移动办公应用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很显然也是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所以当前很多的移动办公应用如果只是定位在提升工作效率,搞一些很容易被替代的工具、应用,简单的让用户在手机上处理通用工作,那么这样的视野是比较窄的。我们可以看到通常利用微信群办公的团队,建群者通常都是团队的管理者。一个团队的管理者一般都会对自己负责的项目、团队成员、各种资源有着本能的控制欲,期望所有事情可控,成员交流的透明,下属对自己的指令能快速反馈。作为团队成员通常有受迫或从众的心理,更多时候他们对管理者在非工作时间的指令、或是同事的@是反感的。微信毕竟是“一种生活方式”,用它来办公的确是不得已,而且也几乎只能满足交流的需求。
一款好的移动办公应用,它既要满足管理者的控制欲,又要给予团队成员足够的自由度,同时还要让公司低成本运作,它要能引领一种新的工作方式。移动办公不仅仅是单纯的用手机办公,不是因为手机是移动设备,所以就是移动办公了。新的工作方式下,每个人的上班行为应该更自由,你在公司里和别人争得面红耳赤,而我可能在咖啡馆里悠闲的编着代码;你可能吃了午饭才来上班,而我已经下班回家,没有人为上下班堵车来烦心。公司里的考勤,会议,电子流,KPI,上下级关系可能都会渐渐弱化。工作形式改变,公司管理改变,工作者的思想也在改变,工作中不合理,令人厌烦的事情也可能渐渐消失。真正的移动办公应用无疑是要促成这种更人性的工作方式,而我们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