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频道

为什么只有嘀嗒拼车才能做"结伴"的事儿

  【IT168 应用】继上周嘀嗒拼车以一张“两个人可以、三个人可以、一群人可以“的悬念海报刷屏之后,今天,嘀嗒拼车终于公布了悬念谜底——其4.3版本升级的消息,新增【结伴】频道,伴随而来的是一句极具个性的推广语:独xx不如众xx。

  此次更新的【结伴】功能包含“周边郊游”、“同城活动”、“一起看世界”、“晒图求脱单”、“结伴跑步健身”、“寻找上下班拼友”六个主题。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在任一个主题中发送需求话题,其他有着相同兴趣或需求的用户可以在话题下进行留言互动,双方最终达成出行需求,完成一次志趣相投的事情,真可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虽然嘀嗒拼车一直稳居专业拼车领域第一,但在整个移动出行行业,嘀嗒拼车位居第三,排在嘀嗒前面的分别是滴滴和Uber。那么,“结伴”这件事情为什么是由位居第三的嘀嗒拼车来做?

  结伴平台是基于出行的同城兴趣社交平台,具有社群基因的平台才能够让结伴功能得以发展,而嘀嗒拼车正具有这样的社群基因。

  那这些社群基因又是从何而来?

  从平台性质来看,嘀嗒拼车是C2C模式的出行平台,滴滴、Uber则是B2C的出行平台。同为出行平台,但二者有很大的不同,尤其体现在司机方面的差异。嘀嗒拼车是共享经济下的互助出行,所以可以做到成本很低的出行服务,而专车,快车有很高的成本,需要有盈利才能服务,这就造成了嘀嗒和滴滴、Uber不同的司机结构构成。嘀嗒拼车的车主均为城市中的私家车主,他们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是共享经济的支持者,愿意将车上的剩余空位分享给同路的人,具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并不以此谋利或谋生,而滴滴与Uber多为专职司机,延续了传统出租车行业中的司机模式。

  嘀嗒拼车是基于LBS的拼车模式,两个有共同生活或工作区域的陌生人,在封闭的车内,很自然的场景就是聊天,双方的关系也不会因为行程结束而终止。或因为顺路,或因为聊得开心,在嘀嗒拼车的平台上可以加为好友,以便进行下一次的拼车行为。统计数据表明,在嘀嗒拼车平台,乘客重复搭载率在15%以上,并且一条线路中,每60个用户会形成一个大的网络,嘀嗒拼车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半熟人社区,关系是从车内至车外的延伸。而在B2C的服务中,二者主要是一种买单服务,是雇佣关系,这种关系随着服务结束而终止。

  其实最根本的就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和服务的雇佣关系的差异。

  目前,嘀嗒拼车覆盖了全国45座城市,有5000万+的用户。而回顾之前的版本更新,嘀嗒增加了车主和乘客的相互关注,乘客发布订单时可以@已关注的司机,乘客可以邀请车主接单。另外,嘀嗒还开放了顺路同行圈,用户在等待被接单的同时,能够看到在同一时间段内、同一条路线拼车的所有乘客及他们的订单状态,并选择是否加入,这些更新都为嘀嗒拼车注入了社群基因。

  庞大的用户基础和良好的社区平台氛围,以及平等的车乘关系,同时居住在相同工作和生活区的车乘双方,具有同等价值观和人文素养,这些都是嘀嗒拼车结伴功能发展的肥沃土壤。

  从车上的拼友到线上的聊友,再到线下的好友,嘀嗒结伴功开启了社交互助出行时代,也将拉开继传统出行1.0时代和互联网出行2.0时代之后的出行3.0时代的序幕。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