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频道

科大讯飞总裁吴晓如:“双减”背景下,提供智慧教育的解决方案

  12月16日,“AI+教育 共创共生”——2021全球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大会(2021 AIDE)在北京隆重举行。经教育部批准,本届大会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大会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呈现。大会开幕式和主论坛在线直播实时观看人次超过1000万。

  以下为科大讯飞总裁吴晓如报告原文(有删减)。

  我们正进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的时代对未来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帮助学校、老师、家庭,尤其是帮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

  今年,“双减”政策出台。其影响力之大、内容之具体,是空前的。

  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先生在“2021年初中教育发展论坛”作了个报告。报告表示:2018年,79个国家参与PISA测试,中国有4个省市的平均分在阅读、数学、科学素养业内知名。另一方面,学校效率却偏低,数学和科学分别排在46和54位。

  也就是说,为了获得一个好成绩,我们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另外,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学生学习的满意度持续下降,且年级越高满意度越低。

  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志向上,学生也不明确。随着年纪的增长,大家越来越不愿意参加和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关的工作。

  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做到减负增效?

  我想分享三点:智能技术助力过程化评价,智能技术支持教与学,建设教育新基础设施、为教育提效赋能。

  智能技术强化过程化评价

  为什么要强化过程化评价?

  大家都知道评价在教与学中的重要性。过程化评价就像一个导航仪,可以告诉我们学习成果怎么样、效率怎么样、学习方法对不对。

  实时过程化评价,可对学生能力进行全过程考察,以评促学。学生每学一段时间,可看到自己取得的成果,会感觉被激励、兴趣被激发。同时,以评促教,以此来改进老师的教学审核。

  随着技术发展,已可以对全过程的数据进行伴随式采集。采集的海量数据,被进行多模态数据分析,通过各种各样的分析计算得到实时反馈,反向促进教和学。

  举几个例子。

  一,如何把高水平老师多年的主观经验,转换成简单易用并可大规模推广的智能化模型?

  通过数学建模的方式,可建立这样的智能评价的模型,和老师全局性、感性的评价结合起来——这样的评价结果就更科学。

  二,评价模型在学科教育以及非学科教育中是怎么运作的?

  学科教育,以数学为例,按照传统模式,不同的知识点,都要推荐大量的学习试题去训练巩固,压力不言而喻。结合过程化数据,可分析出每个孩子不同知识点的学情和未掌握的原因。有的需要巩固前序知识点;有的需要进行专题学习;有的是粗心问题,少量练习即可巩固——这样,可大量降低重复无效练习。

  非学科教育,以体育为例,看似简单的跑步、立定跳远等,如何发力、手臂如何摆动、腿部如何弯曲,都可以有精准的指导。

  目前,过程性评价还应用在智能书法训练和智能音乐评测中。

  过程性评价中,伴随式数据采集之后,再通过智能化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其结果实时提供给老师、学生,提升教与学的效率,从而形成闭环。

  智能技术支持教与学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技术,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解决问题?

  目前的教育改革,有个背景是“三新”: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简单理解,“三新”下的教学改革,就是从原来以知识点为导向的教学转向了现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

  以往的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问题:学习了一个知识点,到了具体工作、生活中,却不知道怎么用。现在“三新”背景下的教学则要以情景为载体。

  举个例子,同样考“欧拉定理”。以前,练习和考试题,都是考公式,列出已知,让学生去求解。但“三新”背景下的考试题,像一段作文,“去看一下北京大兴机场,这种机场非常漂亮,这个机场它其实是一个多面体……”再引出考点。

  如果没有生活常识、阅读水平不够、不会逻辑推理和数学抽象,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去把这个场景转换成一个可以用“欧拉定理”解决的问题。所以,新高考对新课程、新教材以及整个教与学提出了全新挑战。

  我们也做了专门调研,6个省市、1000多名老师,老师们感觉压力很大甚至很困惑。怎么创设场景来培养学科能力?怎么去找情景化综合性素材?……

  这就要求能够把好的老师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形成可传播的方式。

  比如说,怎么针对一个具体的大单元教学,用多种知识点解决一个问题?怎么去创设这种场景?如何让学生在这种场景里面更好地观察和分析?最后,还要举一反三,把相关知识点应用到更多问题中。

  学生做到这一点,知识才能真正转化为能力。能力是水面下的底层基础,在日积月累中可以得到不断提升。

  具体到课堂。智慧课堂系统就可以帮助老师去创设一个非常好的沉浸式环境,环境里面还可以匹配沉浸式教学资源,让学生身临其境。

  更进一步,智慧课堂可以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创设一个跨时空的探究式的课堂互动环境。在现在集团式教学的背景下,总校和分校之间、课堂与课堂之间,都可以互动。

  这种教育“新基建”,可以为所有学校提供全面支持,让更多老师跟上新的教学模式。

  怎样去完成新型的作业?

  人工智能可以全面支持从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到反馈作业的闭环。一个班级50个学生,布置统一的作业,老师很习惯;布置5层不同的作业,挑战就大了。

  科大讯飞提供一个作业平台,可一键式布置作业。根据学生的能力维度、水平、知识点掌握情况,去布置分层作业。作业的多维度标签也是动态的,和教学行为紧密关联。

  智能批改技术,可批改客观题、部分主观题,帮助老师提升了65%的批改效率。

  在反馈指导上,以往,学生得到的反馈只有书面的对错和简单的分数。人工智能可以助力学情自动分析,学情报告可一键直达老师的备课课件。课堂教学和辅导都更加精准,老师还可以对一些问题录制个性化微视频,形成从布置、批改到反馈的一个学习闭环。

  如何监管?

  科大讯飞有一站式数据监管平台,从区域、学校等多个角度,对作业进行全过程管理。

  补充说一点,如何提升课后服务能力?

  科大讯飞提供课后服务综合解决方案,通过局端、校端、家长端的三级课后服务管理平台、包括丰富的课程资源及专业的服务支持团队,为局方、校方进行一站式课后服务管理。目前,该综合解决方案已经覆盖135个区县、近1400所学校。科大讯飞课后服务综合解决方案中,有一个王牌课程,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创新教育,聚焦K12阶段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提升,已在全国1600所学校落地应用。

  建设教育新基础设施、为教育提效赋能

  要做到全过程评价,支持老师的教、学生的学,人工智能可以帮助营造这样一个环境。

  在今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总书记专门提到人类正进入一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智能互联时代。以前的教学,在师生、家长构成的社会空间和家庭、学校构成的物理空间展开。而现在的教学,融合各种终端、线下、线上,跨越时间、在三维立体式空间。

  变得更加复杂了。如何让化繁为简,构建一个环境,充分利用三维立体空间的优势?

  科大讯飞的解题思路是,以人工智能赋能环境。三维空间的联动关键是资源和数据。

  从硬件设备上,这些年,政府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投入,计算机网络、智慧学校设备,甚至存储计算的服务器设备……都越来越全面。

  硬件是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形成真正的大数据,并要对其进行分析。最终,给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优质教育资源既是国家统一层面的,也需要校本、区本层面的。智能化技术、教育大数据和优质教育资源,共同形成了教育超脑。

  教育超脑是一种新型的基础设施。最上层,是可保护学生视力的教学终端,包括平板、扫描笔、电子墨水屏等;老师端、学校端,也有一些产品;底层是数据和资源——形成闭环,才能够创设一种三维立体的教学空间。

  在这种三维的立体教学空间中,才能够通过环境的赋能,对教学和学生的全过程进行精准评价。通过评价结果,更好支持学校的教和学,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更加高效地助力每个老师教得更好,助力每一个学生的高效学习。

特别提醒: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