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软件评论】作为新兴的信息化应用软件,协同软件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用户关注。协同软件虽然是这几年才受到广泛重视,但协同软件在国外的起源非常早。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外就已经有功能相对单一的商品化工作流系统问世,这可以看做早期协同软件的雏形。进入90年代,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Internet的普及,协同软件成为实现企事业单位业务流程自动执行和信息沟通交流的必要工具。
目前,协同软件在国内外都处于繁荣发展的前期,应用理念不一,软件产品林立。因此对协同软件进行分类,有利于业界同仁对协同软件作更详细了解,也有助于用户正确选择。
一、 依据工作流的柔性化程度分类
工作流是协同软件的核心应用,依据工作流的柔性化程度,可以将协同软件分为以下3类:
全结构化协同软件。这类协同软件的工作流全部固定,启用前需要对用户的工作流执行逻辑进行严格设定,启用后各项事务按设定好的流程自动化处理,并且不能做修改。这类协同软件主要应用于管理相对固定的单位,适用于业务流程相对稳定的事务。从ERP的应用中拓展出来的协同软件,大多属于这一类型。现代企业的柔性化管理要求,这类协同软件满足起来比较困难。
半结构化协同软件。这类协同软件工作流有一部分固定,另一部分比较柔性化;或者是总体框架固定,而具体协作流程柔性化。目前国内大部分协同软件都属于这一类型,这类协同软件部分满足了柔性化管理的要求,但仍然对用户的灵活应用带来制约。
非结构化协同软件。这类协同软件的工作流程完全柔性化,可以随意设定各类管理事务的流程,大大加强了系统应用的灵活性。例如,复旦协达在成立之初,就以“打造产品竞争力第一的国产协同软件”为目标,其产品能够完全基于非结构化的动态流程,进行工作事务的自动化管理。
近期火爆文章Top5推荐:
NO.1 一声叹息:顺和达 你太不厚道了!
NO.2 质疑神州数码 "ERP黑马"吃撑了?
NO.3 从"管家婆"看财务软件的发展趋势
NO.4 香港转主板 金蝶发展策略分析
NO.5 协同软件渠道之争内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