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频道

微软VS苹果 全球科技“王座”谁主沉浮

  【IT168 评论】IT业每十年就会有一个大变革,诞生新的王者。上世纪80年代是IBM,主题是硬件;其后的90年代是微软,主题是软件;本世纪第一个10年是谷歌,主题是互联网;2010年,将进入苹果时代。

  全球科技界,正在迎来一个新的时代——“苹果时代”

  2010年5月26日,对于苹果公司来说,无疑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日子。这一天,它的股价以244.05美元报收,市值达到2221.2亿美元,一举超过微软的2191.8亿美元,成为标准普尔500指数成份股里第二大公司,仅次于能源巨头埃克森美孚公司。这也意味着,苹果成为了全球股票市值最大的科技公司。

  业界惊呼,一个新的王者诞生!

  时间再往后推五天。5月31日。苹果公司的iPad发售不到两个月,全球销量已突破200万台。它俨然成为后电脑时代的代言人。

  这只“被啃了一口”的苹果,历经34年风雨,不仅没有腐烂变质,反而变得更加新鲜抢手。

  在业界惊讶之余,人们不禁要问:苹果为什么会成为新的王者?是什么样的商业社会让微软和苹果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

  科技宝座十年易主

  “这是一个长期的比赛,以后的路还长……我们的竞争对手不错,当然我们自己也是很好的竞争对手。”

  被超越者的心态,或许是最复杂的。面对苹果的无限风光,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的话颇值得玩味,无论如何,他都不愿意接受“微软落后”的事实,“在这个星球上,还没有哪家公司的利润能力超过我们。”

  这倒是事实。刚刚过去的一个财季中,微软营收145亿美元,利润为40.1亿美元。而苹果的这两个数字分别是135亿美元和30.7亿美元。

  然而,换个角度看,鲍尔默或许就不会那么自信:微软尽管营收和利润均高于苹果,但营收同比仅增长6%,环比减少24%;利润同比增长34%,环比减少40%。相比之下,苹果营收同比增长48%,环比减少14%;利润同比增长89%,环比减少9%。

  也就是说,苹果的成长性大大好于微软。

  还是超越者的心态更加豁达一些。在参加《华尔街日报》主办的All Things Digital技术会议上,苹果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直言这件事“太棒了,但并不意味着什么”。

  “这不是你第二天需要上班的理由,但有点难以置信。”乔布斯说。

  或许,用市值来推断科技王者的更替,不尽合理。但在近30年的科技发展历史上,市值最高的企业,基本上都引领了一个时代。

  优视科技CEO俞永福甚至指出,IT业每10年就会有一个大变革,诞生新的王者———

  上世纪80年代。IBM市值约1678亿美元,它缔造了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标志着计算机时代的来临;

  上世纪90年代,微软市值约2192亿美元,它的Windows操作系统几乎统领了整个计算机世界,风头无出其右;

  及至2010年,苹果市值2221.2亿美元,iPod、iPhone、iPad……几乎每一款产品都是革新,苹果也成了“创新”的代名词。

  成为王者,也意味着投资者享受更高的回报率。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如果你在2001年1月2日在微软股票上投入了1000美元,那么今天你只能获取1468美元,十年间回报率只有47%;相比之下,如果同一时间你购买了1000美元苹果股票,那么今天它们价值34526.88美元,回报率高达3300%。

  败也精品成也精品

  回首苹果的34年,其命运之坎坷令人唏嘘。

  1976年创立、1980年上市的苹果,曾经也是业界的一面旗帜。事实上,自它创立的第一天起,“精品、创新”便成为了这家企业如影随形的基因。

  正如苹果当年麦金托什电脑研发团队核心人物安迪·赫兹菲德所说的那样,“苹果要做的不是获利最高或技术最炫的产品,而是产品本身的完美就达到最伟大的境界。”

  这样的基因,让它赢得了拥趸们的追捧,却没有赢得市场的青睐。市场最终把王冠戴在了微软的头上,苹果却颠沛流离,几乎破产,甚至因为公司内讧,创始人乔布斯一度离开苹果。

  那么,若干年后,为什么苹果能起死回生,并一举超越微软,扛起科技王者的大旗?

  不同的时代,英雄有不同的命运。在一个时代,他是一个悲剧;而在另一个时代,他很可能是一个喜剧。英雄还是那个英雄,只是时代不同了。

  苹果就是这样一个英雄。它的创新、个性化,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纵然不缺欣赏者,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市场悲剧。

  要解释原因,不得不提当时的市场环境。个人电脑1981年才由IBM推出,且随后各家公司的电脑硬件设备互不兼容。

  这样的客观后果就是,零配件的成本高昂,电脑整机的价格自然居高不下。市场正处于后来英特尔所说的“第一个十亿用户”阶段,普及成为了厂商最大的问题。

  IBM成为先锋。它率先实现个人电脑的兼容,并建立一系列的标准。正是在这些标准下,各大电脑厂商可以采用标准统一的零配件。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大规模的生产自然意味着价格的大幅的降低。消费者购买门槛然自降低。

  然而,苹果没有跟随这个潮流。它更奉行从硬件到软件,都全部“自己做主”的原则,拒绝与任何其他厂商兼容。

  让我们来做一个选择题吧:市场容量不大的时候,如果你是一个硬件制造商或者软件开发商,你是更愿意给十个电脑厂商开发产品,还是给一个电脑厂商开发产品?

  何况那十个电脑厂商中,还有一个市场份额高达65%的IBM!答案不言自明。

  正如比尔·盖茨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所言:(兼容性电脑)意味着软件行业不用再为每一种型号的计算机,每一种键盘分布方式,每一种屏幕分辨率,以及任何不同的文件管理方式来编写不同软件了。也就是说,一种软件可以用在不同厂家生产的计算机上。这样,IBM兼容性个人电脑的出现为软件业的飞跃创造了条件。

  “在一个市场还在萌芽状态的时候,走精品路线会被走平民路线的产品打败。”有分析人士总结苹果第一次失败的原因时如是说。

  世易时移。20年后,“第一个十亿用户”已经实现,也就是说世界上每5个人就有一台电脑,市场由是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买一台电脑早已经不是问题,问题是几乎所有的电脑都长着同样的面孔。

  当初的兼容性,让他们快步地跨入了计算机时代,现在却让他们产生了审美疲劳。不仅是计算机,现在电子消费早已进入过剩时代,产品不再稀缺,稀缺的是“个性化”、是“有创意”。

  苹果的春天终于来了。它不仅仅是包装概念,而是每一件产品都让消费者眼前一亮:iPod、iPhone、iPad,几乎每件都是同类产品中的王者,几乎每一件的亮相都成为相关产业竞争者的噩梦。

  “当一个市场已经很混乱的时候,细分市场及高端路线就更容易占据有利地位。”分析人士强调说,苹果现在的成功,正是把细分市场和高端路线的产品做到了极致。

  败也精品、成也精品。今天的王者地位,无疑是对苹果34年坚守一个理念的非常好的褒扬。

  苹果迷

  2010年4月3日,苹果iPad平板电脑当日在美国正式开售,离正式销售ipad还有数小时,但纽约第五大道苹果旗舰店外排队等候的人却越聚越多。据说,iPhone发售前两三天,无数的美国人就已经携妻带子、背着铺盖到发售点前排队。痴迷苹果成为一种生活时尚,苹果迷由三岁至八十岁。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