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专稿】中国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欺软怕硬”,用于ERP上是再好不过了:当前中国企业用户对ERP厂商考察,多偏重“硬件”,对于和ERP与生俱来的 “软”性指标却疏于关注。加强对ERP厂商“软实力”的考察,才能真正让ERP的软件特性和管理特性相得益彰,大放光芒。
硬件好,才是真的好?
不知道什么时候,中国企业界似乎刮起了一阵“硬件风”。制造厂大谈环境的重要性,装修、绿化要美轮美奂;硬件指标要提高,空调、电脑一个都不能少;在上马ERP工程时候,要选择有实力的合作伙伴,最好国际标准。主要考察项目不仅包括ERP厂商的资产数目、产品广告覆盖率,更包括人员的装备,甚至有ERP销售人员为了顺应客户的这种心理,专门配备高档笔记本电脑、投影仪,ERP方案还没有卖出去,倒是先让笔记本厂商、投影仪厂商先赚了了一笔。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拿着硬件指标作为参照,是中国管理思想走向精细化的起步,让我们大为欢欣鼓舞、拍手叫好。但是,正如“矫枉过正”一般,极端追求硬件指标的拔高,在有的情况下反而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导致ERP工程的失败。
案例:一个制造业工厂,企业在综合外部、内部各种消息后,经过领导层讨论分析,决定上马ERP。在一切都要有考核指标的指导思想下,整个ERP的实施全盘引入项目管理和品质控制,看上去简直天衣无缝:电脑采购,选择亚洲地区排名前三位的电脑、服务器、台式机品牌,主频最少1G;ERP服务供应商,选择国内排名前三位的一家公司,企业固定资产达到30,000,000元人民币,从业人员达到1500人,该ERP产品在当地的广告覆盖到了电视、报纸、户外灯箱、网站,覆盖率达到88%;项目咨询,请国际上某著名咨询公司的分支机构作为实施顾问,花费30万人民币进行相关人员的项目培训和实施前期辅导工作;项目时间,计划在三个月内完成;项目预算,1200,000人民币。
看上去如此过硬的方案,其结果如何呢?过分注重硬件指标的企业被自己搬起来的这块石头狠狠地砸了脚指头,硬件投资固然是没有浪费,而ERP厂商和实施顾问似乎是洋和尚不会念本地经,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企业的120万投资几乎打了个水漂,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CIO还在项目实施后跳了槽,几乎是人财两空。
软实力:考察ERP厂商的新标准
唯硬件至上容易将ERP实施拖入“形式主义”泥潭。那么,有什么办法让企业绕开这些陷阱,让他们能凌波微步呢?其实,解铃还须系铃人,软件的实施,当然要用软的办法来解决。针对ERP厂商、咨询顾问的考察,应该主要注重他们的“软实力”而不是“硬指标”。
克林顿时期的国家情报委员会(the 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主席和助理国防部长,现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Joseph S. Nye)在他出版的《软实力:世界政治的成功之道》(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一书中,旗帜鲜明地提出“软实力”的重要性,引起了政治、经济各界人士的关注。
约瑟夫•奈对“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其实是高度认同的,他同意这样的观点:世界局势在9•11后已发生了变化,在这样一个其成员不是竭力维护国家主权,就是主张暴力的非国家组织的世界里,军事和经济硬实力(hard power)是至关紧要的。
但是,约瑟夫•奈认为,布什政府对软实力太过漠视。在他看来,只有硬实力和软实力相结合使用才能保持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但目前的美国政策是纯粹建立在硬实力之上的,完全放弃了软实力,其结果是造成了美国软实力的急剧下降。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创造了软实力一词以来,约瑟夫•奈一直坚守自己的学说。他始终相信软实力是赢取人心、获得胜利的关键因素。硬实力是那种强制他国的能力,软实力则是指吸引、劝服他国的能力;硬实力凭借的是军事和经济手段,而软实力则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制度和价值观的魅力。
ERP厂商的软实力
有人说ERP是软件,有人说ERP是管理,还有的说这都不对,ERP既是管理又是软件,所以叫“管理软件”。到底谁对谁错,似乎没有一个答案。但这种争执不禁让人想起盲人摸象:一个人抓住了大象的尾巴;另一个人抓住了大象的耳朵、又一个人抓住了大象的鼻子;最后一个人抓住了大象的大腿;他们都认为自己所摸到的就是大象,其实哪个也没有观察全面。
仔细分析软件和管理的本质,我们就会发现,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是人类思想精华的提炼,都是精神领域的产品。因此,对于ERP软件的检验,如果从精神领域入手,确立软性的检验标志,则会有效得多。